• 河南中鼎卓安科技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   18638521878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行業資訊

    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申報指南已發布

    發布日期: 2023-05-29    

    近日,從省科技廳獲悉,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申報指南已發布。農業農村領域涉及4個專項,各專項名稱為:利用高通量分子選擇等技術培育綠色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及產業化、主要糧食作物高性能耕種收關鍵裝備研發及產業化、小麥營養基因組學解析及功能食品創制與產業化、預制菜綠色加工關鍵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發及產業化。

    專項簡介、研究內容及考核指標詳見通知。

    專項18:利用高通量分子選擇等技術培育綠色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及產業化

    專項簡介:該專項圍繞我省小麥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開展攻關,攻克小麥育種關鍵技術,培育制作優質面條且具有綠色高產特性的小麥新品種,并進行產業化開發,引領我省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我省小麥的生產效益和面制品的市場競爭力。

    研究內容:針對小麥品種選育的關鍵問題,開展小麥主要性狀關鍵基因挖掘,并開發相應的分子標記;采用高通量分子標記精準選擇、表型精準鑒定、單倍體育種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技術體系,創制氮磷利用、抗病、產量、品質等性狀表現突出的優異新材料;培育適宜制作優質面條,并具有綠色高產特性的小麥新品種;研發集成品種配套生產及加工技術,與省內優勢種子企業、龍頭食品加工企業深度合作進行產業化開發和示范推廣。

    考核指標:挖掘小麥氮磷高效利用基因或位點2個以上、抗條銹病基因2個,并開發相應的分子標記3個以上;創制優質強筋氮磷高效利用新材料2份以上,抗條銹病兼抗白粉病或赤霉病新材料2份以上;培育適宜制作優質面條的綠色高產小麥新品種2個,氮、磷利用效率指數分別達到1.3和1.1以上,抗條銹病兼抗白粉病或赤霉病,產量水平達800公斤/畝以上,品質優于《中國好糧油》優質面條標準;在河南省小麥主產區建立符合上述特性要求的品種繁種及示范基地,原糧生產基地達到500萬畝以上,并開發出優質面條產品;獲植物新品種權2項、發明專利2件。

    專項19:主要糧食作物高性能耕種收關鍵裝備研發及產業化

    專項簡介:該專項針對當前我省乃至全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裝備存在的耕整地碎土率差、平整度低,播種質量差、種肥同步與播深控制難,收獲損失率高、含雜率高、玉米籽粒收獲破損高等技術難題,以及關鍵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現狀,開展主要糧食作物高性能耕種收關鍵作業機具研發和產業化,實現耕種收農機裝備作業質量高于國家標準,推進河南省農機裝備產業技術升級。通過專項的實施,促進我省農機產業和農業產業快速發展,提升農機自主品牌在世界的競爭力;推進我省農機企業技術研發與生產實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解放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我省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研究內容:開展土壤類型(砂質土、黏質土、壤土)對整地特性的影響規律的研究分析,建立耕整地部件的數字化模型,研發土壤耕耙、深松、碎土平地等聯合整地關鍵技術及部件,突破秸稈粉碎勻混、耕深調控等電液控制技術,研發智能化耕整與秸稈處理作業裝備。開展高速排種機理研究,解決高速排種作業中種子充種效果差、攜種質量低、投種穩定性差等問題,重點研制高速作業條件下小麥精量排種、種溝鎮壓調控、玉米單粒高精度排種、種床整理、種肥同步與播深一致智能調控等關鍵技術及部件。基于少免耕精播播量、堵漏狀態、著床位置等難題,突破電驅高速精量排種、區段播種、下壓力與播深主動調節、種位精準施肥和調理劑施用等智能控制技術,研發種、肥、一體化施用智能裝備。開展作物籽粒、莖稈(雜質)、機構之間的互作機制研究,探究機構不同作用形式(碾壓、揉搓)對作物籽粒與莖稈(雜質)的脫附機理,突破研制寬幅收獲割臺與脫粒清選、作業參數智能調控單元等關鍵技術及部件,創制大喂入量輪式小麥、玉米智能化收獲裝備;圍繞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高性能耕種收需求,開展宜機化農業生產技術研究。篩選評價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品種、輪作栽培模式、宜機化田塊參數等農業生產技術,構建豐產增效農業生產技術與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

    考核指標:研發耕種收機具關鍵部件10種以上,獲得發明專利7項以上,制定技術標準和作業規程6~8項。研制驅動耙(立式旋耕機)1種,作業幅寬≥3m,關鍵部件壽命≥0.8萬畝。研發立式旋耕聯合整地機1種,碎土率≥90%、平整度≤3.5cm。 研制具有整地作業功能的氣力集排式小麥高速精量條播機1種,作業速度≥12km/h;開發電驅高速精量排種器及排種智能監測技術和裝置,研發玉米免耕高速精量播種機,作業速度≥10km/h。研發切縱軸流大喂入量、高效低損、智能化谷物聯合收獲機1種,喂入量≥12kg/s,小麥收獲損失率<1.2%。研制玉米高效、低損、智能化脫粒裝置1種,籽粒破碎率<5%。研發單縱軸流履帶式谷物聯合收獲機1種,喂入量≥8kg/s,小麥收獲損失率<1.2%,玉米籽粒破碎率<5%。研發可實現過橋反轉操控的玉米不對行莖穗兼收機割臺,研制穗莖兼收莖稈切碎柔絲裝置、打捆裝置,在現有機型機構優化的基礎上,創制玉米穗莖兼收機1種。收獲莖稈揉搓加工為絲狀,長度<1.5cm,秸稈收獲損失率<10%。玉米總損失率<3.5%、籽粒破碎率<0.8%。收獲效率≥10畝/小時。耕種收作業質量指標優于國家標準和作業規范要求,作業效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20%以上;形成河南省小麥、玉米輪作高效低損機械化生產模式2套,在主產區建立機械化示范點2個以上,技術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糧食生產機械化面積10萬畝以上。研發農機產品推廣應用數量每個機型或品種不低于30臺以上,新產品年產能100臺以上。

    專項20:小麥營養基因組學解析及功能食品創制與產業化

    專項簡介:針對我省主糧小麥對人體營養與健康的循證證據不足、全生命周期中重點人群的營養需求和代謝模式不清晰,功能性食品原料嚴重依賴進口、現有產品的安全性、功能性、精準量化無法保障等問題,項目以小麥為原料,基于營養基因組學發掘功能因子,研究開發不同生理時期人群的特定主食營養配方,實現對目標人群的精準量化。同時構建小麥全價高值化利用與功能性食品產業鏈體系。開發增強人體體質、防止疾病、恢復健康、調節身體節律和延緩衰老的食品,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健康食品消費需求,推動河南省資源大省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強省。

    研究內容:以小麥為主料,針對特定的人群(嬰幼兒、妊娠期和產后哺乳期婦女、青少年學生、老年人),研究不同品種小麥淀粉、蛋白、麥胚、麩皮對機體基因組的影響,獲取小麥營養組分與健康的基因組循證數據庫;構建精準的不同人群糖脂深度學習-生理預測模型,闡明糖脂代謝同營養素之間的關聯機制;基于合成生物學、食品組學等開發天然食品添加劑小麥抗凍蛋白、微生物發酵法后生素保鮮劑;基于大分子相容性、食品感知組學對小麥淀粉、蛋白、麩皮等生物改性,進行食品結構設計與功能精準調控;研究麥胚無細胞合成蛋白或麥胚干細胞發酵清蛋白代替進口乳清蛋白,麩皮生物修飾代替進口多糖等;實現對目標人群的精準量化,建立小麥功能食品標準化制造體系,在周口農高區產業化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不同生命周期人群對小麥營養需求和代謝模式智能化評價模型 2套以上,建立小麥營養組分與健康的基因組循證數據庫1套;完成小麥源營養素或功效評價7項以上,開發小麥源功能食品原料5種以上,選育小麥生物轉化的自主知識產權菌種3株以上,創制以小麥為主的多源性新配料10種以上,開發五類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10種以上,制(修)訂技術標準或技術規程4個以上,實現產能10000噸,新建或改建功能食品生產線示范2條。

    專項21:預制菜綠色加工關鍵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發及產業化

    專項簡介:預制菜在生產中由于經過加工、貯藏和運輸等多個環節,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品質、營養、新鮮度,使得消費者的接受度降低。目前,預制菜生產正向著安全化、營養化、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該專項深挖預制菜工業化轉換過程中風味與品質的保持機制,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自動化裝備保障預制菜的風味及其營養,構建風味保真的高效加工技術,研發畜禽預制菜精細化和高值化加工技術,建設河南地方菜工業化標準化技術體系,研發預制菜工業化加工配套的自動化裝備,建設高效加工的預制菜產業化生產線并進行示范,提升我省預制菜的國內外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我省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內容:闡明預制菜工業化加工品質衰減與保真機制,建立預制菜加工品質控制關鍵技術體系。研發預制菜標準化鹵制、數字化火候控制技術,研發畜禽預制菜精細化和高值化加工技術,構建預制菜立體自動化加工與智能分裝技術體系,搭建預制菜安全保障綜合控制技術體系。研發預制菜工業化加工高效冷凍智能裝備、數字化鹵制與保鮮等配套設施與裝備。挖掘河南省地方菜資源,建立特色地方菜工業化加工技術及規范標準化體系。

    考核指標:研發預制菜品質控制與保障關鍵技術體系3-5套;制定技術規程或標準5-10項;構建預制菜風味數據庫1-2個;建成預制菜立體加工車間2-3個,創建畜禽預制菜精細化及高值化加工示范生產線2-3條,研制預制菜高效冷凍智能裝備2-3臺套,開發數字化鹵制與自動分裝等加工智能裝備2-3臺套,生產的畜禽高值化預制菜產品通過省重點單品認定。圍繞地方預制菜產業發展制定2-3個省級地方標準,為地方菜產業化高質量發展制定2-3項發展規劃。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件以上,開發新產品15個以上。



    91嫩草国产在线观看www免费_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_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_日韩精品视频